钱徽清正有声威

发布于:2022-10-14

唐宪宗李纯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,在位期间励精图治,重用贤良,改革弊政,勤勉政事,成功平叛削藩,重振唐室威望,史称“元和中兴”。为了收复河州湟水一带,唐宪宗一度在宫里广积钱财,表面上禁止无名目的进贡,实际上来者不拒,多多益善。那些投机钻营者纷纷投其所好,大肆搜刮钱财,陆续输送宫中;各级官吏竞相仿效,自觉或不自觉向皇帝进献,一时蔚然成风。

时任中书舍人钱徽认为,进献之风盛行,势必败坏风气,甚至动摇国本。为此,他毅然上疏,奏请停止收纳贡品。唐宪宗觉得钱微言之有理,但又不想停止纳贡,毕竟用兵费钱,继续纳贡又怕被钱徽发现。于是,唐宪宗只好密令,以后进献不要大摇大摆走右银台门,只能从宫后侧门不声不响出入,免得被钱学士看见追问,不好交代。

一个是大唐皇帝,一个是中书省中层干部,前者何以顾忌后者而不敢公开纳贡?究其原因,除了自知理亏,主要是对后者有所敬畏。尽管前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,却也敬畏后者清廉方正的声威。

自从走上仕途,钱徽一直以清廉自守。当初中进士,他到谷城做县令王郢的幕僚。王郢豪爽好客,挥金如土,常把公款送给客居的士人,因此被革职查办。观察使樊泽负责处理此案,发现涉嫌的对象中只有钱徽清白,一文不取,于是举荐他为书记官。

元和(唐宪宗年号)之初,钱徽任太子右庶子。宣武军行营兵马使韩公武想在朝廷拓展人脉,花重金贿赂公卿,也给钱徽送了20万钱。钱徽不假思索,当即辞谢。送礼的人劝说:“你不是执政大臣,没有必要谢绝。”意思就是,不是宰辅级重臣,收受馈赠没关系。钱微正色地说:“取人之物,在于义与不义,不在官之大小。”这是他表明的观点,也是他践行的原则,终其一生,不义之财,分文不取。

唐穆宗长庆元年(821年),钱徽任礼部侍郎,负责科举考试。做过刑部侍郎、京兆尹的杨凭为了让儿子杨浑之录取进士,把许多名贵书画送给宰相段文昌,请他开方便之门。段文昌酷爱书画古玩,得到这些稀世珍宝,就与钱徽打招呼,还写了保举信。翰林学士李绅也出面活动,请托钱徽关照周汉宾。钱微不阿权贵,按原则办事。发榜揭晓,杨浑之、周汉宾都名落孙山。段文昌闻之,非常恼怒,上奏唐穆宗,指控钱微徇私舞弊,取舍不公正。穆宗向李绅等人了解情况,钱微没有给李绅面子,李绅正好借机说他坏话。况且,录取人员当中的确有两个是与钱微要好者的亲眷。于是,钱徽就被穆宗问责,贬为江州刺史。友人劝他为自己辩解,将段文昌、李绅的请托信件曝光以证清白,他只是坦然笑道: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如果心里没有愧,何须辩解与出示证据?”就这样,钱徽叫家人把那些信件付之一炬。

在江州刺史任上,钱徽依然两袖清风, 勤政为民。当时州府有牛田钱100万,前几任刺史却把这笔钱用于宴客与送礼,久之便形成惯例。钱徽觉得不妥,询问同僚:“ 这钱本来是用来备农耕的,岂可挪作他用?”同僚回答:“这钱挪来请客送礼,有利于刺史大人疏通上下关系。”钱徽声言:“如此挪用,是为不义!我不需要这钱疏通关系!”于是钱徽打破惯例,下令用这钱充抵贫民的租税。此举深受江州老百姓欢迎。

钱徽为官清正,疾恶如仇,贪官污吏大多惧怕他,老百姓也很敬重他。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,钱徽的言行,很好地诠释了这句名言。

(原载《干部教育报》2019年3月15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