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持节操留清名

发布于:2022-11-10

清代嘉庆十九年(1814年),陶澍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,在官署厅堂自撰楹联:“要半文,不值半文,莫道人无知者;办一事,须了一事,如此心乃安然。”“陶青天”的这一为官理念,在贪风渐长、不送钱不办事的官场腐败之时,实属难能可贵。他敢公开承诺,能洁身自爱,廉于政事,勤于任事,正是由于有“衣被志万家,六事廉为本”的心怀。

坚守节操,必须慎独。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。能不能做到慎独,是检验一个人自制力、意志力和自觉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。慎独,是中华历史上的先贤倡导的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,指一个人在独处一室、无人监督的时候,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、时刻检点言行,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。《文子·精诚篇》有言:“圣人不惭于景,君子慎其独也,舍近期远,塞矣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道:“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,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史学大家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名字响亮,闻名遐迩,影响深远。他深受先秦儒学思想影响,生信奉“慎独”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情操和气节,是一个人最该具备的能力。在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的时候,仍要小心谨慎、严于律己,这是个很高的要求,但又是为政者必备的素养。

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共产党人毕生奋斗的永恒主题、约束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,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做人民的公仆,是党性要求的应有之义,是政德修养的核心问题,是共产党人最大的德,是对各级官员的角色定位。“公仆”的称号,是马克思在1871年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第一次提出的,他说要把公社的权力“交给社会的负责的‘公仆’”。

执政党和党员干部必须一以贯之地、尽心竭力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始终为人民着想,为人民谋利,廉洁奉公,艰苦奋斗,不谋私利,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。1956年,陶铸在广东担任省委书记期间,有一次带领几个干部到外地检查工作。有一个县的领导设宴欢迎,陶铸看到大摆筵席的场面,非常恼火,匆匆吃了一碗饭便离开。此后,他每到什么地方去,总是事先“约法三章”:不准请客、不准迎送、不准送礼。

四川青城山有一副郑板桥撰写的楹联:“心清水浊,山矮人高。”表明自己为官清廉、心地纯洁,不与混浊官场同流合污;警示自己置身高处,不让世俗浮云遮住眼睛。清代某地戏台悬有一副对联:“耀武扬威,得意须防失意日;粉白黛绿,上台终有下台时。”对联字面上是讲戏台演戏,言外之意讲的却是社会人生大舞台,成为当时流传官场的警示语。

清正廉洁,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底线。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名节,守住思想道德防线,抵御拜金主义的侵袭,决不以权谋私、贪赃枉法、奢侈浪费、消极懈怠,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,决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人格和尊严。要做到见钱想党性,不让党性在头脑中淡化,不让权力在手中异化,变为个人捞取钱财的筹码;见钱想廉政,面对别人给的“好处”,要坚持原则,决不追随拜金的尘嚣,谨防陷人犯罪深渊。